七月的晌午,蝉鸣声压过了打谷机的轰鸣。我在张家洼村头的老槐树下找到小闫时,他正捧着搪瓷缸往嘴里灌凉茶,脖颈上搭着的毛巾早被汗浸得能拧出水来。「咱们庄稼人哪有什么午休,趁着日头毒,得把晒场上的麦子翻三遍。」他抹了把嘴,顺手把磨得锃亮的锄头往树根下一靠,竹椅发出吱呀的响动。
老物件里的农耕记忆
小闫家院墙上挂着件特别物件——三把不同年代的镰刀。最右边那把生锈的月牙镰是他爷爷传下来的,「听爹说,五八年闹饥荒,这把镰刀割过榆树皮」。中间木柄缠着胶布的,是他年轻时用农机站补贴券换的,刃口还留着去年收秋时崩的豁口。最新那把带锯齿的日本货,则是去年儿子从县城捎回来的。
- 1980年代:全村共用两头耕牛,播种全靠「点葫芦」
- 2005年:首台拖拉机进村,老把式们围着研究了整宿
- 2021年:无人机撒药让八十岁的王奶奶直念「菩萨显灵」
泥土里的加减法
「您瞧村西头老李家的地,」小闫掏出旱烟袋在鞋底敲了敲,「他家坚持用粪肥,麦穗沉得能压弯秤杆。可去年儿子结婚急着用钱,改用了化肥,亩产倒是多了五十斤,但磨出来的面粉没了麦香味。」他说着从裤兜里摸出个布包,里面裹着两种麦粒,在日头下明显看出颜色深浅不同。
对比维度 | 传统农耕 | 现代农业 |
劳动力需求 | 每亩需3个工/季 | 每亩0.5个工/季 |
生产效率 | 小麦亩产约600斤 | 小麦亩产超900斤 |
环境影响 | 蚯蚓密度28条/㎡ | 蚯蚓密度不足5条/㎡ |
消失的田埂故事
小闫最怀念的是早年间「换工」的热闹。那时每到插秧季,二十几户人家轮着帮工,主家要备好腊肉和米酒。现在全用插秧机,倒是省事了,可「连隔壁二娃子结婚都是看朋友圈才知道的」。他弯腰抓起把泥土捻了捻:「这土比十年前板结多了,以前踩上去像踩棉花被,现在硬得能硌脚。」
在传统与现代间走钢丝
村里有个有趣现象:种菜自家吃的多用传统方式,要卖钱的全上化肥农药。小闫从灶房梁上取下个竹篓,里面是留着自家吃的旱稻种,「这品种产量低,但熬粥特别黏糊」。去年农技站推广的杂交稻,他种了五亩当口粮田,「熬粥清汤寡水的,不过确实抗倒伏」。
- 矛盾:老张头坚持用牛耕,结果误了农时少收两成
- 妥协:年轻人返乡搞的草莓园,用滴灌技术却坚持手工除草
- 创新:电商平台让山里的小米卖出了猪肉价
农药瓶与蝈蝈笼
说到动情处,小闫领我去看他的「秘密基地」——山脚两亩未登记的责任田。这里不用任何化学制剂,田埂留着野菊花,水渠里居然游着泥鳅。「城里人管这叫有机农业,要我说就是老祖宗的法子。可惜这么种连本都保不住,去年光人工除草就花了八百多。」
暮色渐浓时,打谷机的声音弱了下来。小闫摸出手机,屏幕上是他儿子发来的无人机喷洒视频。远处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,混着谁家灶台爆炒辣椒的香气。他起身掸了掸裤腿上的草屑,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:「明儿又要下雨,得把晒着的芝麻收进屋喽。」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《我的世界》阳台与现代客厅装饰技巧全攻略
2025-04-02 21:22:55游戏中的时光密码与生活交织
2025-08-04 08:59:00《代号:义》揭秘:游戏与现实交织的迷雾
2025-09-12 17:41:34《明日之后》版本变迁与经典回忆:捏脸系统升级解析
2025-07-22 14:28:52《火影忍者》主题曲全解析:情感与故事交织的青春旋律
2025-03-06 08:50:55